《阔海掬浪》

水墨为桥贯中西
——张爱华悉尼个展的文化回响
悉尼中华文化中心门前,太平洋公路的车流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2025年7月19日上午,澳大利亚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爱华女士的《水墨浓淡——中国画作品展》在此揭幕。展厅内墨香浮动,不同肤色的艺术爱好者在一幅幅大写意作品前驻足凝视。当澳大利亚中央海岸市副市长Doug Eaton先生从张爱华手中接过一幅水墨淋漓的纪念作品时,掌声如潮——这一刻,水墨超越了语言,成为中澳文化交流最生动的注脚。
置身于这场名为《水墨浓淡》的展览,目之所及皆是墨色在宣纸上呼吸的痕迹。张爱华站在悉尼中华文化中心这个多元文化交汇之地,究竟希望通过这33幅作品向澳洲观众传递什么呢?

张爱华凝视着自己的画作对笔者说, 你看这墨色,焦、浓、重、淡、清,看似单纯的黑白,却藏着宇宙的万千气象。我四十年来持守水墨,就是要让世界看到,中国画的“墨分五色”绝非单调,它是我们民族感知世界的一种哲学。尤其在海外办展,我更渴望通过这种最东方的语言,邀请澳洲朋友进入一个“浓淡相济”的审美世界——在这里,具象与抽象、传统与当代的边界是流动的,就像太平洋的海水终将交融。

藏一心先生全程担任双语主持
破壁:从荆州讲台到悉尼画廊的艺术长征
张爱华的艺术生涯是一部不断破界的编年史。1988年荆州教育学院艺术教育专业的科班训练,为她打下坚实的笔墨根基;2014年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画创作名家导师研究班毕业,则标志着她在名家点拨下的蜕变升华。作为大学教师,她曾以工笔的严谨授业解惑;而退休后移居悉尼,大写意的豪放却成为她艺术表达的新母语。
“许多人问我,为何在海外反而更执着于大写意这种看似最‘中国’的形式?”张爱华在展厅一角向我们展示她以泼墨手法创作的《火焰花》,“正因为身处异质文化环境,我更深切体会到大写意中那种直抵本质的力量——它不依赖繁复的说明,仅凭笔墨的节奏与呼吸就能传递情感。这恰是跨文化对话最珍贵的桥梁。”

澳大利亚美术家协会主席彭伟开致辞
在悉尼的八年,张爱华确实将自己活成了一座“桥”。她担任澳大利亚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参与澳大利亚书法家协会、地平线摄影学会等机构的学术活动,更频繁穿梭于社区艺术课堂、领事馆文化项目、亚洲艺术节现场。从讲解如何执笔运墨,到示范水墨与澳洲本土题材的结合,她让中国书画的精髓在太平洋彼岸扎下了鲜活的根须。2018年赴法国、意大利的艺术交流之旅,她的作品成为无需翻译的“文化使者”,赢得国际同仁的由衷赞叹。
澳大利亚中央海岸市副市长、Wyong市永久荣誉市长Doug Eaton先生致辞
解构“大写意”:四重维度里的东方密码
漫步展厅,张爱华作品的独特气质扑面而来。笔者观察到一位西人观众在《墨荷》前长久驻足,他显然被画面中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力量所震撼——荷茎如书法般遒劲飞白,荷叶则以破墨法泼洒成形,具象的荷花在“似与不似”间升华为一种精神符号。

张爱华向Doug Eaton先生赠送墨宝纪念品
笔者好奇她的作品常被评价为“重神似轻形似”,这种创作理念在跨文化传播中是否曾遭遇理解障碍呢?
张爱华微笑道:这正是大写意的精妙所在。你看吴昌硕画梅,八大画鸟,何曾追求纤毫毕现?我笔下的物象是“心象”的投射。有位澳洲诗人看我的《残荷》后说:“我读到了生命轮回的史诗”——他读懂的正是线条与墨块中涌动的生命哲思,而非具体的植物学特征。艺术的真谛,本就在于超越表象的共鸣。

知名画家、2013年温恩风景画奖(Wynne Prize)最佳水彩画奖得主陈秀英女士致辞
张爱华的大写意体系,建立在四根坚实的支柱上:
以形写神的东方哲思:她的作品以概括甚至夸张的笔法直抵物象魂魄,如《秋韵》中的藤蔓,舍弃叶片细节,仅以枯笔飞白勾写筋骨,却将秋日的苍劲悲凉抒发得淋漓尽致。
书法入画的笔墨革命:展厅中央的《乱云》堪称典范。行草笔意贯穿始终,浓墨如坠石般砸向纸面,淡墨则似轻烟流转其间;泼墨营造的山体浑厚磅礴,破墨形成的云气氤氲升腾,飞白则如闪电撕裂空间——这种笔墨交响,赋予静态画面雷霆万钧的动势。

张爱华致答谢词
托物言志的情感史诗:在《火焰花系列》前,张爱华动情地解释:“画火焰花起源于2019年我在云南西双版纳写生期间所见,成为我心中乡愁与生命激情的双重隐喻。参展的这幅火焰花是今年新创作的作品”。她将移居者的文化乡愁、对第二故乡的热爱、以及艺术探索的勇气,全部浇铸于笔墨之中。
计白当黑的虚空禅境:《远山》一作堪称留白的教科书。画面仅右下角有数笔山影,其余皆是虚空。然而观者无不感受到天地辽阔、山风浩荡。“中国画最伟大的智慧之一,就是懂得‘无’中生‘有’。”张爱华说,“留白不是空缺,它是呼吸的空间,是意境的发生器。”
众声:水墨交响里的文化共鸣
开幕式上,多元声音交织成一首水墨文化的交响诗。
澳大利亚美术家协会主席彭伟开致辞时强调:“张老师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传统笔墨在当代依然能迸发如此强劲的生命力!她的探索证明,中国画的创新之途,在于深扎传统的根脉,而非无本之木的所谓‘颠覆’。”

贵宾云集 众笔挥毫
中国美院澳洲校友会会长李钢则以专业眼光剖析张爱华的跨越:“从工笔的严谨精致到大写意的奔放恣肆,张老师完成了艺术语言的华丽转身。尤为可贵的是,她把教育者的理性思辨融入感性创作,使作品在激情宣泄中保有内在的学术筋骨。”

作品《阳光雨露花开艳》居于展室正中央
最动人的回响来自陈秀英女士。这位同乡艺术家动情回忆:“在湖北荆州,楚文化的浪漫基因早已融入爱华的血脉。她的画室氤氲着墨香,餐桌上却摆着令人叫绝的湖北菜——艺术与生活,在她身上从未割裂。这种完整的‘艺术人格’,才是她作品灵气的源头。”
揭幕仪式的高潮,是众嘉宾即兴创作的“合作长卷”。Doug Eaton市长签名后惊叹于毛笔的神奇触感;陈秀英挥毫画下象征吉祥的澳洲小龙;丘云庵、陈世豪等书画家则以贺联点题:“爱染丹青传古韵;华开翰墨耀新风”。不同文化背景的手共同握起毛笔,水墨成为超越语言的通用密码。

嘉宾大合影
尾声:墨海无涯的永恒航程
展览揭幕礼成,张爱华站在自己一幅题为《无涯》的水墨抽象作品前,目光沉静。“有人问我是否算‘成功’,”她对笔者坦言,“但艺术恰如这画中之舟——前方永远是未探索的墨海。八大、徐渭、吴昌硕这些高山令我敬畏,也给我破浪前行的勇气。今天的展览不是终点,而是向更深处航行的起点。”
这场名为“水墨浓淡”的展览,实则是浓墨重彩的文化宣言。当Doug Eaton副市长手捧张爱华的墨宝,当不同族裔的观众在《火焰花》前讨论“神似”的奥义,当合作长卷上中西笔迹交相辉映——水墨已悄然化为贯通心灵的虹桥。张爱华以四十载赤诚守护的笔墨之道,正在南半球绽放出超越时空的华彩。

张爱华在艺术讲座上发言
笔者特以一首《水墨贯长虹》致敬张爱华女士:
荆楚灵根渡海槎,
墨分五色绽奇花。
笔挟沧溟气吞屿,
意随云汉迹流沙。
浓淡千钧传古魄,
飞白万里化新茶。
艺舟不畏重洋阔,
自引乡愁入锦霞。
这幅横跨太平洋的水墨长卷证明,最古老的艺术语言,恰恰拥有最未来的生命力——当张爱华在悉尼的宣纸上挥洒“浓淡”,她不仅书写着个人的艺术史诗,更在参与一部文明对话的宏大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