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
初识画家胡江 时间:2017-12-13 8:36:08 点击次数:15722
提笔写一篇关于画家胡江老师的文章,这是记者所做的极大的自我挑战!因为胡江老师是一名享誉盛名的中国画名家,许多资深记者和著名评论家如邵大箴、尚辉、罗一平、钱海源等都写过许多文字来赞赏胡江老师其人其画,丝毫没有艺术细胞的记者又如何去动笔呢?
尽管记者不懂艺术,欣赏画作也大多是装模做样的那种。但胡江老师寥寥数语,似乎帮助记者打开一扇天窗,一下子感受到水墨画和油画的天壤之别!从胡江老师揭示在创作油画和水墨画的握笔方式时,记者马上联想到中国人吃饭习惯用筷子,而西方人常使用刀叉的不同。其中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呢?值得专业人士考究一番!而记者当时的心愿,就是要找机会与胡江老师好好聊聊。
毕业于暨南大学艺术美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广东岭南诗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吴嘉茵在《南山耕云人——读胡江国画有感》一文中如此描述说:
在胡江老师的画中,高山极天,树木深郁,以墨写之。画面留出虚白,如行云流水,变化莫测,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在画面里,飘浮在大山的山头、腰间,萦绕于清晨的水面、林中,或是在村庄的田舍升起,谓之天,谓之云,谓之烟,谓之水,谓之万象。在画中,其迷蒙氤氲而又壮阔悠远,与茫茫黑墨互为吞吐。一轻灵一刚劲,相得益彰。留白的地方成了画眼,使画面在浓郁厚密透出灵气。通幅构图的大片空白是颇费经营的部分,而实处的小空白,更难安排。在山水树石间,留下斑斑点点空白。这些空白,大大小小,时聚时散,使画面气韵贯通,浑然一体。黄宾虹曾云:作画如下棋,要善于作活眼,活眼多,棋即取胜。所谓活眼,即画中之虚也。我们不得不说,胡江老师是个下画棋的高手。
胡江老师画中的黑,也不是简单的黑。观之山石,层次丰富,令人叹之,墨何止五色?!以干湿浓淡不同的手法,以点擦皴染不同的方式,以中锋侧锋不同的运笔,造就丰富的墨色层次。这些丰富的墨色层次,塑造了大山的体量感,引领人们进入一个理想、玄冥、幽邃深不可测的精神空间。老子云: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在黑白之间,还有一种变化微妙的灰色层次。黑、白、灰,是大自然光影千变万化的明暗神秘感所造就的。这种明暗处理,既借鉴了西方的光影、体积和块面观念,又融入东方的审美观照和笔墨表现。
而中国美协河山画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画家、篆刻家詹志峰在《胡江的“云”》一文中,重点分析胡江老师作品中的绘“云”技巧。其中有文字如此描述:
胡江以“云”,画足山之“势”。
胡江以“云”,画出山的“壮”。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陈金章如此评介胡江说,“有哲人云:思想是一切事物进步的原动力。我觉得胡江思想有过人之处,他的‘画’雄奇秀美,气魄撼人。他讲立意,重笔墨,把握大势,不弃小节。他的画面处理虚实对比、刚柔并济......胡江能在枚不胜数的山水画家中脱颖而出,他的勤奋、苦学、坚持和努力,固然不可忽视,但关键还在于他的思路、思考和思想。”
2015年胡江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江山祥云”展览上,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原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卢延光在当时研讨会上指出,“胡江专研山水画,毫不顾忌地采取‘拿来主义’,不管中的西的,南的北的,素描的还是笔墨的,只要对自己有启发、有价值,就直接拿来为我所用,直接‘照吃不误’。他有很强大的‘胃’,很强大的‘消化’与‘排毒’功能,所以艺术的肌体有强大的生命力。而这种开放包容的学术意识,不正就是岭南画派精神的集中体现与有效延续?”
看到上面多位专业人士所给出的评价,估计读者可以想象胡江老师作品之精彩。对于胡江老师作品所能拥有的意境及所得到的认可,记者自然十分倾佩。由于职业的关系,记者曾经接触不同行业的佼佼者,自然也探寻过许多成功人士背后的故事!那么,胡江老师的“江山祥云”又是如何炼成的呢?
从小学高年级开始,由于能写一手不错的粉笔字,胡江老师自然担任学校黑板报的版书工作。初二毕业之后,胡江老师顺利考上高中,但母亲非常指望胡江休学,在家务农。在几位未能考上高中的同学支持下,1975年胡江才顺利完成高中学业。
这就是胡江老师的第一大人生转折!从泥腿子农民到吃国家粮的工人,胡江老师的生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从那以后,胡江老师一直很感激他的表弟算作为人生转运的贵人,感谢他当年的教练之恩!
但胡江老师并没有满足当时风光的生活,相反,从那时开始,他就开始跟随本地老画家陈光宗、邵仲新等学习国画。直到1979年他考上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从此有了更系统学院派的学习机会。素描写生、白描及陶瓷雕塑临摹、泥塑写生与创作等课程的硬性交叉练习,让他拥有过硬的造型基础。更有幸的是,在学校求学时,他认识同乡陈金章老师,并成功拜他为师,学习国画山水的创作技巧。可以说,在广州美术学院的学习期间,胡江老师在山水画和雕塑上的长进是同时进行的。
聊天之时记者问胡江老师,“是不是您很有艺术天赋?”而胡江老师的回复是,“我更善于学习,并积极将学到的技巧付诸实践。”1982年胡江老师的毕业创作“张旭醉墨”被评为优秀作品,至今还保存在该学院。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毕业作品是胡江老师在艺术创作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但这一步是有力的、扎实的,也意味着艺术之门正式向他开启。
这段生活给胡江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回忆说,当时周一至周五努力工作,而周末合作方通常会安排他们观光。“尽管我们在米兰附近的一个小城工作,但几个月下来,我们几乎跑遍了意大利的主要大城市。”在1984年圣诞时,他们一行从意大利进修返回。从意大利进修回来之后,他们这批精兵拧成一股绳,在差不多两年之内将新厂建立起来。该次进修,胡江老师在工艺美术大获裨益,特别是瓷面砖花式设计行业,他曾荣获中央团委颁发的第三届中国青少年“五小”创造发明奖。回顾这些,胡江老师认为当时其实很不容易,究竟这是从零开始,但是这份经历让他长进不少。
新厂建成之后,胡江老师主要负责瓷砖制版印花,也就是美术设计工作。在意大利工厂里他们大多是单一的花式品种生产,客户选择的机会不多,而在胡江老师的创作下,中国新厂很快就准备了三十几个版式,让客户选择范围大大拓广,成为行业龙头企业。胡江老师回忆说,“在那个时候,厂里负责生产的意大利专家见到我,都会开玩笑说,‘你不要再来了!’因为我去生产车间,一般都是给他们送去新版,这将给试产验收过程无疑增加了难度。”由于胡江老师设计式样多,每个很有创意,他所在工厂自然名气冲天。
胡江老师搬到广州后一年,他正式下海,开始创办“古月轩”,专门从事艺术创作。之后,他在暨南大学租用地方,将工作室安放在那里。在艺术领域里,胡江老师是一个多面手,涉猎广泛,刻雕塑,烧陶艺,写书法,画国画。
对于该画的影响力,不用胡江老师解释,许多文人骚客已经用文字做了回答。记者从网络搜寻到,广东诗人题赠“杏林春暖”就有八首诗词,名列如下:
陈初生
回忆起这些,胡江老师谦虚地说,“在艺术人生中,如果没有得到陈金章、李宝林、曹崇恩、段起来等老师及我的家庭支持;没有当地政府文史馆以及暨南大学领导的支持;没有暨南园里的两次策划和创作,也不能成就今天的‘江山祥云’。因为有了他们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我才能顺利实现人生的第四次飞跃!”
|
|
关于中国美术协会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法律声明 | 服务条款 | 隐私声明 |
授权者版权所有©2025 |
电话:010-62873646 传真:010-62873646 电子邮箱:kefu@meishujia.com.cn 联系QQ:25163238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