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
著名画家徐学仕作品赏析 时间:2012-12-12 10:24:23 点击次数:3002
我和学仕兄相识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鼓浪屿,在闽南沿海的这座美丽小岛上,我们度过了那段美好的求学 时光⋯⋯ ![]() 从此,两个冲动的年轻人和一座空旷的宿舍楼拼凑成了别有趣味的艺术空间,也吸引了小山城里众多的同道中人,大家通宵达旦、天马行空地谈文论艺。久而久之,“徐天阁”在三明有了不小的名气。 在皮塑公司,我俩分在工艺美术服务部,主要负责推销塑料工艺品。做生意的最大好处就是能走南闯北。当时我俩虽然销售业绩不佳,但借机游历、开阔视野,几年时间画了大量的速写,虽“不务正业”,画画这事却做得很靠谱。 学仕专攻的是山水画,借助这段“三公消费”的经历,在山水创作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想法。随着1986年 《暮韵图》获得福建省美术年度大展优秀奖,学仕开始在美术界崭露头角。此时,他被调入三明日报社从事摄影工作,繁忙的记者生涯让他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专心绘画,学仕却运用他多年美术训练的积淀,在摄影圈里也倒腾得有模有样。1993年,他独自一人赴疆藏采风并举办个人影展。1994年,学仕参与组织成立福建省青年摄影协会并任副会长,随后又组织成立莆田市青年摄影协会。2006年,他出版了个人民俗摄影——《到妈祖故里过年》,得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乌丙安教授、北京电影学院著名摄影理论家杨恩璞教授的高度评价。 正当学仕在摄影创作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时候,他又重新拿起画笔开始了新一轮的国画创作。此时距离我们当年创立“徐天阁”已逾二十载,学仕把自己二十年来行走民间的生活感悟与艺术思考融入山水画中,创作出一系列以古镇水乡为主题的美术作品。短短三年间,先后有八幅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展览,并屡获大奖广受好评,他以线条为主建构人文风景的创作构思,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徐氏风格”。 现在想来,学仕回归绘画创作其实并非偶然。从美术编辑、摄影记者到书籍装帧,乃至园林设计等与艺术有关的领域,他几乎都有涉足。五十岁以后,他对生活及艺术有了更多的感悟,少了些许交际和应酬,全身心地沉浸于山水画创作之中。 目前,学仕又在北京创建了个人工作室,在天命之年,带着他的梦想北漂。 祝福学仕! 辛卯冬月于杭州 1981-1990 八十年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 也是自己走出校门接触社会的起点 五本厚厚的速写本绘就了我的艺术人生底色 八十年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然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1981年,我怀揣青春梦想,却无奈地被分配到三明地区皮塑公司。幸运的是,我的同班同学徐默和我分配到了同一个单位,于是两颗失落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以我们共同姓氏命名的书斋“徐天阁”成了我俩宣泄激情的空间。 ![]() 1991-2000 九十年代当自己意识到创作灵感消失殆尽 便拿着相机开始行走民间 在乡间野趣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九十年代最让我难忘的是,1993年到新疆库尔勒参加全国地市报新闻摄影表彰会后,独自一人出发,途径甘肃、青海,横跨唐古拉山到达西藏进行采 风。这一趟行旅,我创作了一批西部题材的摄影和美术作品,并举办个展,凭借个展带来的影响,我调回了家乡《湄洲日报》美术摄影部。 ![]() 2001-2011 2000年后是自己艺术理解逐渐成熟的年代 山水作品追求一种专业人士认可的笔墨技巧和大众认可的审美共性 2000年后是我艺术理解逐渐成熟的年代。十年民间行走,我完成了民俗摄影专著《到妈祖故里过年》,实现了多年前许下的“为家乡拍一本书”的夙愿。 十年的行走与感悟,重新激活我的创作激情,让我重新回到画室。从名山大川到乡间古韵,从自然造化到自身感悟,我的艺术素养得到积累,艺术思考逐渐明晰。在这期间,我受到一些机关单位、酒店宾馆的邀约,为其创作巨幅主题山水画。所谓“巨幅大画”,多则两三百平尺,少则七八十平尺,这对我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尝试。 ![]() 2008-2011 古镇系列是自己近年创作的作品 画面线条交错 层次丰富的纯原创作品,在多次全国美展中获奖得到专家好评 古镇系列是我近年来创作的主要作品,其表现题材和创作理念迥异于一般的山水画创作模式,这与我从小生长在水乡古镇涵江有关。涵江古建筑属于福建红砖区,一座座用红砖瓦砌成的老屋伴随着我的童年记忆成长。作为全国重要的红砖区建筑样式,莆仙地区的古民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样本意义。可惜的是,当我们开始意识到它的存在价值时,一些精美的古建筑已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这无形中唤醒了我的童年记忆,触动了我的艺术心灵,也孕育出了我创作灵思。 ![]() 后 悟 1958年,在大跃进热潮中,我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成为沿海古镇一个摄影世家的最小一个孩 子,在特殊年代里,一个人的命运如同一叶帆船伴着时代大潮而随波逐流,从红小兵到知青,从推销员到摄影记者,其间的职业变化既有现实带给我的无奈选择,也有自己努力抓住的机遇。 我对绘画的选择源于文革期间的中学时期,当年在“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我到莆田六中校宣传组画画消遣,以此逃避农忙支农劳动。没想到,在大量临摹革命宣传画中,我不知不觉掌握了绘画的一些基本技法。 恢复高考后,我居然凭借当年无意间草就的草台功夫,考上了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现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国画专业,自此开始接受正规的学习训练。 毕业后的三十年间,尽管有许多次职业变化和职场诱惑,但我始终没有离开大的文化范畴。到了天命之年,我似乎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一辈子有许多道路可以选择,但只能走在其中的一条道上。一个人的一生能在某一条道上的某一点上做成一件自己喜欢的事,那也是很有意义的。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路,我庆幸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总是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客观体验,主观思考,在体验与思考中不断寻找自我。 事见多了,路走长了,见识广了,也逐渐地认识了自我,知道了自己的有所能与有所不能,心境上便多了些淡定与从容,对事业有了更明确的取舍和定位。当年无意中选择绘画,到后来主动回归画画,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点。这三十年一个大大的轮回,画出了我的生命轨迹,不仅给我的阅历和知识增加了厚度和广度,也为我的创作增加了明度和深度。 目前,我在北京有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多画画,少应酬,静静地呆着,慢慢地想着,在画画中营造一种回归自然、修心养性的生活状态。我常年行走乡间,根植民间,算是草根艺术家,所以多的是乡土乡愁的悸动,少的是艺术规矩的约束。我将伴随自己的激情与理想云游四方,在大自然中继续发现感动我的大美。后 悟 ![]() |
|
关于中国美术协会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法律声明 | 服务条款 | 隐私声明 |
授权者版权所有©2025 |
电话:010-62873646 传真:010-62873646 电子邮箱:kefu@meishujia.com.cn 联系QQ:25163238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