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
淡妆浓抹总相宜 时间:2012-10-31 18:20:51 点击次数:4902
——评著名青年画家赵录平先生的国画作品
![]() 在赵录平先生早年画作新闻发布会上,展厅挂满了录平先生近期的新作,不论是《清风正气》、《潇湘春韵》还是《阳关古道》、《关山风情》等,面对一幅幅艺术品人们久久不愿离去。 赵录平先生早年就学于中央民大国画系,期间深得叶浅予、懂寿平、沙更世、李涵、熊伯齐、李魁正等大师名家的真传。他三十余年粉本不离,寒来暑往,笔耕不辍,他热爱生活追寻创作的源泉,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他的画涉猎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精,尤擅写意墨竹。 “墨竹”在中国画创作发展的长河中由于仅仅是运用笔墨线条来表现其神韵,故尤见其艰深畏难令许多画者都望而却步,或者终其一生都不得要领,要想超越古人而独创一派更是难上之难,录平先生笔下的墨竹吸取宋代文同,清代石涛、板桥之神韵,继历代画竹名家之精华,以其独到的技法表现出竹子的形貌和神气,其特点是“画竹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以“淡墨横扫”来代替各种色彩,画出采的竹“疑风而动、隔窗听音”特别有独到之处的是在清瘦的竹叶中结合西画光暗写实手法,老竿新枝横空穿插、即是大至几十米的宏幅巨制他也能挥洒自如一气呵成,整个画面大气磅礴,一改以清瘦见长的传统画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画坛独树一帜。无论是风、晴、雨、露、雪每一幅画都人性化的表现出一种情怀。画家通过他的泼墨渲染赋予竹子大西北人粗犷豪放的个性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录平作画强调笔精墨妙,笔情墨韵的意蕴表达,如展出作品《暗香浮动月黄昏》一画,暗淡的背景衬托出黄昏的圆月,枯树新枝:只小鸟相依相畏是在领略大自然美丽的风光,还是在迎接雪夜的到来让人回昧无穷。纵观录平先生导画作,他是位全才型画家,他能涉笔成趣,其人物神情风采生动有致,其山水流泉清韵别具境界,其花卉宛如风露中折来。每一幅画都力求传达一种意境,如同一首一唱三叹的咏怀诗和一曲温柔优雅的轻音乐。他认为中国画的根是笔墨,魂是神韵、源是书法,因此他不断地加强对书法的修养,除与画坛名流往来之外,又与诸多书法大师都有友好往来,早年沙孟海、沈鹏、熊伯齐等书坛前辈都为其题书赠联以示勉励。中国书协副主席、北京市书协主席著名诗人林岫观录平的画,风趣地说:“你的大名我早就听说过,你画的墨竹实为一绝”。享誉国内外的作家并以书画古朴典雅的贾平凹先生观录平的墨竹后赞不绝口与其合作并即兴挥毫“虚心异众草、劲节超凡木”,这是说竹子的也是在说画竹的人。名画家的竹配上名作家的诗和字真是珠联璧合。 近年来录平先生的作品饮誉海内外,多次在国内外大展中获奖。并频频出现在各种名人大典和新闻媒体上,被媒体誉为画坛“神竹”。作品在海内外拍卖行也时有亮相,他的画好就好在有笔墨功底,有新意,有个性有诗情画意。录平先生素来为人随和幽默但对艺术却谨慎通达,作为画家无论从年龄还是发展前景无疑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力。我们期待着他在今后的岁月里如一竿苍翠挺拔的风竹,走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雪石于北京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2•26第四版) |
|
关于中国美术协会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法律声明 | 服务条款 | 隐私声明 |
授权者版权所有©2025 |
电话:010-62873646 传真:010-62873646 电子邮箱:kefu@meishujia.com.cn 联系QQ:2516323857 |